艺术教育应扎根大地

人民日报   2023-05-09 09:05:1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艺术的功能已不止于审美创造,更是一种激发创新能力、推动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艺术教育返本开新,既要在现代学院体系中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传习方法,又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美术院校来说,就是将以书画为中心的中国美术传统进行系统梳理,重新发掘教学、研究与创作的关键命题和丰富内涵。

中国书画高等教育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历史上涌现出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傅抱石、陆维钊、沙孟海等一批名家大师。他们虽是艺术院校以及书法、国画等专业的创立者,却不是由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雅与贯通。对他们来说,书画与学问无法分割,艺术家须积学而成。这种艺理兼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从艺传统,需要我们在今天接续和弘扬。

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不应只是技艺娴熟,更要对中国传统艺术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有深切体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建设人文通识课程体系,高质量讲授学生迫切需要的人文学科知识,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美院还是我国“实践理论复合型博士”培养单位,强调从经验中转化知识,从技艺中提炼方法,深化专业教学的学理内涵。

中国文艺有悠久的采风传统,倡导艺术家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这一传统最早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并且在革命文艺中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下乡采风”课程。近年来,中国美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以乡土为学院”,创造性地发扬采风传统,通过田野工作开展“社会素描”,把下乡采风深化为有方法、成系统的实践行动。我们在城乡设立星罗棋布的乡土学院研学基地,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社会网络,为的就是把社会发展一线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现场,打通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

扎根中国大地的艺术教育,并不只是艺术下乡、设计扶贫、社会美育,更是一个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双向塑造、互相成就的过程。我们更强调从乡土中学习、在乡土中学习,以扎根乡土的深度和广度,对当代社会生活进行全景式感知和显微式剖析。在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年级设定乡土实践教学目标。低年级聚焦价值观教育,着重于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的培养;高年级结合乡村振兴、社会美育、教育帮扶等具体项目开展社会实践,并强化社会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相融相促,形成课程设计上的系统性和贯通性。师生们以持续的实践热情、优质的艺术与设计资源,深度对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美丽中国建设,探索了许多新命题、新方法和新模式,逐渐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连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中国艺术传统注重穷源竟流,讲究“笔笔有来历”,这一点在书法和国画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并非一味泥古,而是强调守正出新,我们不但与时俱进,而且“与古为新”。

如今,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艺术与设计的巨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发教育与学习的变革,艺术的教育理念、艺术学院的形态结构正经历着新的塑造。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学科边界,直面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艺术教育的“工具箱”。近年来,中国美院建立跨媒体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引入网络社会、数字科技、新技术哲学等研究板块及相应的创作教学板块,就是希望在数字世界的艺术与审美中施展作为。期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承历史文脉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发挥更大力量。

(高世名,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